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14篇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14年前,著名作家、诗人、美食家虹影做了母亲。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她每天晚上在女儿床头给她讲故事,讲的都是自己的过去——女儿对妈妈的故事充满好奇,总是缠着她问个没完。虹影讲了57个故事,并结集成书,四岁的女儿西比尔在书里首度亮相——
母亲离开了她,上天带给她一个女儿
2007年夏天,已是高龄产妇的著名作家虹影生下了可爱的女儿西比尔。对于经历了人生种种痛苦与颠沛的虹影来说,这一次是上天真正地眷顾了她。她说:“在未做母亲前,自己像一片鹅毛,飘来荡去。做母亲后,站在大地上,神定气足。以前我总是觉得不满足,总感觉人生有各种各样的遗憾,有了女儿后踏实许多,有种尘埃落定的感觉。经历了那么多,功名、失败、坎坷,才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过如此。”
事实上,年轻时的虹影并不想过着一般女人的生活。她不期待婚姻,也从没想过要孩子,她觉得孩子对自己来说可能是负担。虹影记得母亲曾对她说过,孩子就是人质,一生下来就要对他(她)负责任,做父母的就被扣押在那里了。可直到她遇到了现在的丈夫、英国人韦蔼德后,生活对于她来说有了新的意义,她对拥有一个真正的家的渴望也终于实现。
2006年,虹影回重庆探望母亲时,病床上的母亲拿出一顶小孩的帽子给虹影,给她唱起歌谣《小燕子》。不久母亲便去世了,这时虹影恍然大悟,原来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母亲当时已经发现她怀孕了!虹影决定,一定要把这个孩子生下来!虹影想,世界上难道真的有这么幸福的事情吗?母亲离开了她,上天又带给她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又和自己的母亲如此相似!虹影相信自己和母亲的缘分,并没有因为母亲的生命结束而结束。
西比尔出生后,不到30天就真正开始旅行。虹影不主张坐月子,从医院回家后20天未到,就带着西比尔去北京西山戒台寺爬山。西比尔很高兴,虹影把她放在胸前布袋上,她一直笑。
西比尔一个多月时,虹影带着她飞去英国看她在那儿的亲戚们。坐飞机时,西比尔很乖,起飞时所有的孩子因为气压难受会哭叫,可是她会看着妈妈,虹影对她笑,她就很安静。睡着吧,虹影轻轻对西比尔说,她果真睡着了。一路上,大半时间她都在为婴儿特设的空中摇篮里睡觉。除了让虹影频繁去洗手间外,基本上不捣蛋。
虹影渐渐发现,这个喜欢旅行的小姑娘也有着自己母亲的独立和勇敢。
西比尔两岁时,第一次参加了婚礼,那是虹影和丈夫在意大利深山中补办的婚礼。婚礼举办的地方很美,西比尔头戴花冠,满心欢喜,以为是要和妈妈结婚呢。等到最后,她发现牵着妈妈手的居然是爸爸。举行完仪式,西比尔有点不太高兴,她没笑,心想:“为什么妈妈没和我结婚呢?”
旅行不仅让西比尔见多识广,不认生,不怕陌生地方,还让她的好奇心得到扩展,让她体会到世界的多面性和人的多面性。她经常会见到妈妈的朋友与丈夫争吵,朋友对虹影说自己丈夫的不是,她在一旁听着,会突然插话:那干吗你不和他离婚?离婚吧。
和西比尔在一起的日子,每天都有让虹影难忘的事。现在的西比尔除了画画,还对猜谜语感兴趣,总想难倒虹影文学界的朋友们,然后她歪着脑袋看着他们答不出来,偷笑……
回到从前,让女儿读懂小小姑娘时的妈妈
自从知道虹影做母亲后,好几家出版社都来找她写关于教育孩子的书。书该怎么写?虹影想了很久,最后还是觉得以故事、尤其是自己经历过的故事来教育孩子,效果最好。于是就有了《小小姑娘》一书的诞生。
在虹影看来,与其说《小小姑娘》是写给女儿的书,还不如说是女儿给她的。每晚哄女儿睡觉时,她都会缠着虹影讲故事,虹影就从小时候会唱的童谣讲起,“红萝卜咪咪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女儿会背了,然后问:“妈妈你小时候是什么样的?住在哪里?”作为母亲,虹影怎么能拒绝女儿那么好奇的眼睛,于是给她讲自己小时候那些发生在重庆长江南岸贫民窟里的事,给她讲那些住在吊脚楼矮小房子里的稀奇古怪的人。虹影讲了神秘的怪老头,还讲过一只猫或一只鸟的故事,有时还会讲葡萄树下的爱情故事,但讲得最多的是她的母亲,她的外婆。女儿听得津津有味。虹影跟女儿分享自己的童年,女儿也分享了她的童年给虹影。
虹影小时候经过的一切并非童话,其中充满了人性的残暴、环境的逼仄、人生的无常乃至异常的性心理。乍看之下,向一个年幼女孩轰然摊开这一切似乎有些太早。但作为一个母亲,虹影不想为女儿的世界充当守门员,她觉得这样做是愚蠢的。她希望西比尔知道世界的颠倒、人性的多变与多重性。越早知道,她改变自己的余地就越大,受到的伤害也会小些。虹影觉得对于孩子的教育,理解最重要,母亲需要用持久的耐心来与她分担面对这个世界给她的一次次难题,仅仅有爱是不够的。孩子看母亲的爱是多方位的。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学会独立、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求进取,而且善良正直,具有同情心。
“写这本书,我想让她知道我的童年是怎样的,让她珍惜现有的一切,比如不要浪费,我小时连饭都吃不饱;比如让她不要挑衣服,因为我小时连衣服都只能穿旧的。我要她从小明白这个世界好人也可能会做错事,坏人没准也会有良心发现的时候。不会太久,她自己识字后会读。将来有一天等我不在人世了,她再读,我想她会非常爱这本书,这每一个阶段对她来说都有特殊的意义。我要让女儿知道,母亲的爱在守护着她,什么都无法让母爱离开。”虹影说。
重回童年,拿回世界夺走的温柔
在《小小姑娘》中,虹影回忆了与父母邻居在重庆南岸的那片狭窄逼仄的街巷中的许多故事。童年的虹影是个寂寞孤独的孩子,孤独的孩子总是善于观察周遭的人和事,乐于幻想一个自己的世界。小时候的虹影爱做梦,因为做梦,她不再孤独、饥饿,成了母亲怜爱的小小姑娘,一家人有了虚构的食物和衣裳。任凭现实世界多么可怕,因为有那么一个虚构的世界,她存活了下来。渐渐她发现那个世界可以用手里的笔表现,于是成为了一个书写者。
在母亲过世后,虹影一直不能接受母亲离开的事实,闭上眼睛,很多个晚上久久不能入睡。当女儿到来后,虹影发现女儿长得很像母亲,她觉得这是上天对她失去母亲的一个弥补与馈赠。岁月流转,当虹影看着像极了母亲的西比尔一天天长大,对命运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一个母亲的爱和伟大。2011年底,在完成《小小姑娘》之际,虹影在给女儿的信中深情地写道: 亲爱的西比尔,我的小小姑娘:
夜晚来临,你进入睡眠。我在你床边坐下来,给你写信。那是三年前,你才一岁多,我带你到重庆参加德国文化周活动,也想让你去给外婆外公上坟。我们到达重庆已经是5月9日傍晚5点,车子在高速公路上边堵边走花了一个多小时。等我们到时,亲戚们早就在希尔顿饭店等我们了,还有从四川乡下特地赶来的表哥。
等我给你收拾完推车出来,大家一起朝火锅店走去时,天已完全黑了。
突然见到两大桌亲戚,你很兴奋,四处都要瞧瞧。二姐抱着你,满足你的心 ……此处隐藏9173个字……/p>
母亲说到这儿正在收拾满桌子残羹剩饭的手停了下来,眼睛定定地盯着对面的墙壁,目光有点虚浮,像是在回味着什么。夕阳的余光顺着窗玻璃挤进来,将母亲脸上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辉。
芳姨,我小时候见过的,常来我家串门,确实是长得又高又壮,说话也高声大嗓的。长大后便没再见,听说是去她闺女家里了。
60年,我和你姥姥这样孤儿寡母的最吃亏,偷不敢偷,争不能争,一年两个人只分了九十斤玉米二斤油。那时,吃油是用筷子头沾着往锅里滴,吃饭就是玉米面和着粉碎的花生蔓儿和玉米芯棒。那年,我和你姥姥吃光了头年攒下的一垛花生蔓儿,和还没来得及烧的玉米芯棒,运气好的时候能捡几片烂菜叶子,丢锅里煮煮不用油也香得很。其实,连锅也没,锅早被收去大炼钢铁了,我和你姥姥是用脸盆煮饭吃的。
母亲已经洗净手,安详地用围裙擦着手上的水珠,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她并不是在苦大仇深地控诉或发泄,她是把这段经历当故事来说的。在那个全民狂热的年代,在那个全民皆饿的岁月,母亲觉得,那样的生活很正常。
还有呢?你们那会儿还有哪些故事呢?
我把母亲扶到火炕上坐着,小心翼翼地问,生怕触动了母亲内心深处某根稳秘的弦。
再有,就是和你们几个有关的事啦。你们的父亲,为了让家里有个男人,放弃了在部队提干的机会,自己拿了档案跑回来了,他脾气又不好,谁找他做工作他呛谁,最后谁都不理他了,他心安理得地在村里当起了农民。要不,你们也应该是干部子女了。
母亲的语气带了点开玩笑的口吻,憔悴的面颊上竟浮上一抹红晕。
想不到,我那个脾气暴躁让人敬畏的父亲竟有这么伟大的一面,父亲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一下子高大起来。
其实,当农民有什么好?就算是当队长当支书还不是个干活的头头?你们的父亲是条龙啊,生生地把自己憋成了一条虫。他心里也憋屈啊,他好乱发脾气,你们也都大了,让着他点儿,别和他争。
母亲的语气伤感起来。
要说难,那几年也真够难的。你们都还小,你爷爷老了,你姥姥又得了半身不遂,行动不便。那几年,我就没一天半夜十二点前睡过觉,没睡过一个热炕头。
哦,这事我记得了。
我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我们是没房子住的,随姥姥一起挤在三姥姥家中。三姥姥家的房子是那种老式的小屋,说是三间,还没后来的两间敞亮。除了门,只一扇木格子窗,窗上糊着窗纸,大白天的进屋也得点灯,否则就要摸黑。后来,父亲瞅着生产队下工后和上工前那一点点空隙时间,凭着满身的力气脱了几百块土坯(也或许是上千块,那时小,不知道数目,只是觉得很多),又搬来了一大堆的石头,拿出自己几年打拼攒下的几个钱,请了瓦工,在村后无人问津的那块废地上,盖起了四间大瓦房。那房子,前后都有窗,而且是玻璃窗,宽敞明亮,曾让我骄傲了好长时间。房子盖好后,我们一家还有姥姥爷爷都搬了进去。还清楚地记得那房子的格局:中间一间是做饭和吃饭的地方,东西两边一边垒着一个锅灶;东边一间爷爷住,西边隔出两间,连着锅灶的一间是姥姥的房间,余下那间是父母的卧房。至于我们姊妹几个嘛,哥哥随爷爷睡,我和妹妹跟着姥姥睡。母亲为了让年老的爷爷和半身不遂瘫在炕上的姥姥有个热炕头,就轮流着在东西两个锅灶烧火,常常是吃完饭了还添一大锅水烧开,不为用水,只为暖炕。
不那样我又有什么办法呢?两个都是老人,偏着哪头向着哪头都不合适。要说你们的爷爷也是个勤快人,平时也没少帮衬着干活,只是他不会说话,听着让人寒心。你们的大伯没养过你爷爷一天,只是每年过年送两个包子。老人,总要靠儿子的,谁养不是养呢?我也不计较这个。可是,那年,你姥姥眼瞅着就不行了,屙屎撒尿的连裤子都提不上。你爷爷那头我就顾不过来了,我和你大伯家商量,让他先将老人搬家里养几个月,等你姥姥老了我再搬回来。结果你大妈就吵上门来,我满指望着你爷爷能帮我说句话,可他说什么呢?他说,我也没白用你养啊。你听听,这话呛人不?我也是一时气,就和你大妈吵上了,说养老两个儿子都有份,我养了多少年你就得养多少年,逼着你大伯将你爷爷搬过去了。结果,就在那一年,你姥姥走了不几个月,你爷爷也去了。都怪我,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咋不能忍一忍呢。
母亲的眼角泛出泪光。我知道,母亲内疚;我也知道,这事怪不得母亲。那年,我已经懂事了。我爷爷带着自己的铺盖去了大伯家,被安置在一间没人住的小屋中。当时天还冷,尽管身下铺着电褥子,可睡了一辈子火炕已经习惯了火炕的老人,哪里受得住没有温度的环境?
可是我的母亲,我的苦命倔强敦厚而隐忍的母亲,却总是习惯把过错揽在自己身上。
母亲的声音低下去弱下去了,她的头垂在胸前,合衣靠在被子上睡着了。我轻轻地将她身下的被子抽出来,展平,将母亲熨熨贴贴地安置在被窝中,一如我小时候她待我那样。我知道,经过今天一晚上的诉说,母亲的心中会轻松许多,母亲会睡个好觉的。
人老了是耐不住寂寞的,多回家看看父母陪父母说说话吧,哪怕是只听他们讲讲那过去的故事,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精神的释放和解脱。看着母亲安静的睡容,我心里默念道。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13盛夏之夜,我和妈妈坐在外婆家的院子里,一边数着天上的星星,一边又回忆那过去的岁月,我听着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妈妈小时候,家住在处于南京东部的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村庄里的女孩子,有的不读书,有的只识几个字。而外婆外公是颇有眼界的人,他们坚持把三个孩子送到学校去学习文化知识。如今,大姨妈当上了老板,妈妈当上了医务工作者,小姨妈当上了公司经理,是知识改变了妈妈一家的命运。妈妈小时候,家里一贫如洗。外公外婆为了养活三个女儿,起早贪黑,辛苦工作,日子也过得紧巴巴。后来开了一个小店,卖一些日常用品,才勉强度日。那是,家里的餐桌上常有野菜、杂粮,以此充饥。妈妈小时候,很是勤劳。她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家务劳动。洗碗刷锅,洗衣晾裳,喂鸡养鸭,在劳动中锻炼自己,变得非常能干。妈妈的故事很多,我百听不厌,因为故事中有妈妈的成长印迹,也有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妈妈的故事让我知道了很多很多。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14今天,我采访了妈妈她童年的趣事,我刚一说完妈妈你小时候的游戏有哪些,妈妈就激动的说:“她最喜欢玩滚铁环啦,唉!我现在还没玩过玩滚铁环呢,妈妈小时候的游戏竟然是滚铁环,但妈妈说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打弹弓,妈妈说她很小的时候玩弹弓不小心打伤了一位老爷爷的眼睛,老爷爷告诉了我妈妈的妈妈,妈妈害怕她妈妈回家骂她,就跑到她的奶奶家,第二天回了家,没料到她爸爸还是打了她,把我妈妈打的满身都是伤,真的很残忍,妈妈还说;“她是玩滚铁环高手呢,每天都把三轮车上的轱辘卸下来,找一个长钩子,就可以玩了,而且,玩的人还很多呢,妈妈都比他们玩的的好”。
一说到这,我妈妈又开始激动了,我说:“妈妈,你肯定是因为弹弓不好,都把老爷爷的眼睛打伤了,但我觉得很独特,别人都是打鸟,你是打人,真独特,但我发现妈妈特别喜欢男孩子做的事情,只一个游戏不是男孩子玩的,那就是跳绳,妈妈跳绳跳的可好了,每次我都比不过妈妈,即使我赖皮,妈妈的跳绳技术的确很高,我相信,我们班的运动员也比不过我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