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

时间:2024-08-07 09:43:06
父母如何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

父母如何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

父母如何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离不开家人的呵护,在这些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认识我们的宝宝,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绝不能通过体罚的方式,认真教育孩子的人终会有所收获。以下是父母如何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方法。

  父母如何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1

晚饭后,三岁的儿子从书架上拿下绘本《不睡觉世界冠军》,吵着让爸爸给他讲。父子俩依偎在一起享受着一天中最快乐的亲子时光。

儿子看到其中一页忽然情绪很激动,那页画着一匹白马,飞翔在一辆奔驰的火车上方。火车周边还有一些恐龙蛋和刚孵出来的小恐龙。

他兴奋的说:“要恐龙,爸爸买吗?”

爸爸一听,赶紧亲昵的说:“好啊,爸爸给你买个恐龙,和乔治的一样!”

他听了很高兴,紧接着又补充了一句:“爸爸买恐龙、号角、还有白马好吗?”

“......”

爸爸不吭声了。

他大概在想,恐龙号角能买,白马我买不来啊!

见爸爸不说话,儿子连续追问了好几遍。

爸爸只好打了个岔把话题绕开了。

当时我身体有些不适在休息,并没有去插话,也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里。

第二天早上一起床,儿子穿好衣服迅速下床,又利索的翻开了《不睡觉世界冠军》,再次打开了白马那一页,并且盯着爸爸问:“爸爸买恐龙、号角还有白马吧?”

哪壶不开提哪壶啊!爸爸苦笑了一声,用眼神向我求助。

看着孩子天真无邪的眼神和懵懂的小脸,我脑海中快速搜索怎么既能考虑孩子的感受,又能让他明白要求不是都能被满足的。

“嗯,宝贝想要的东西真不错!恐龙和乔治的一样,号角和佩奇幼儿园的一样,白马和这画上的一样,真让妈妈惊喜!”

孩子乐滋滋的,自言自语道“想要乔治的恐龙......”

我趁机说:“这三样东西都很贵,我们每年只买一个好吗?等你4岁了我们再买号角,5岁了再买白马。”

他用怀疑的眼神看着我,但并没有反对。

“你最喜欢的恐龙,我们可以很快就买啊!你想要绿色,还是蓝色的呢?”

“绿色恐龙!”

“哦,和乔治的一模一样!”

他欢快的跑了起来,嘴里念念有词。

我相信,他大概不会再提“号角、白马”的要求了,但恐龙,是我必须要兑现的承诺。

小猪佩奇里有一个场景让我记忆非常深刻。

佩奇从幼儿园带着玩具泰迪回家,希望带它经历一段难忘的时光,拍一些照片贴到相册上留念。

她回到家就兴冲冲的和爸爸妈妈介绍了泰迪,并满怀期待的问爸爸“我希望泰迪在我们家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我们带它去北极好吗?”

猪爸爸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否定、打击和讥笑,瞬间微笑着建议说:“不如,我们带它去趟超市怎么样?”

“好啊好啊!”佩奇听了觉得这个建议很好,自然就把之前北极的事抛在脑后了。

看似轻松自如的对话,实则包含了多少沟通的智慧?

可能面对同样的问题,相当多父母会说:“怎么可能?你知道北极有多远吗?”

“不现实,不可能!”

“你别开玩笑了!”

试想,孩子在兴头上,听到这样的言辞会有什么感受?

猪爸爸首先做到了,理解孩子的感受,支持她美好的愿望。

对于不可能实现的事,他婉转的用切实可行、孩子又真心热爱的建议替代了。

这两者真是缺一不可,哪一步没沟通好,都可能给孩子小小的心灵带来不快乐,同样也会让家长感到失落。

我们常常迷惘,对于孩子提出的要求,全部满足吧,怕溺爱了孩子;不满足吧,又担心孩子认为我们不爱他。

部分满足是一种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到底该如何处理?

爱与溺爱的界限在哪里?为什么常常错把溺爱当作了爱,又时时担忧溺爱毁了爱?

其实,爱与溺爱,并非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只是程度上的深浅。而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爱的本质是给他自由;而溺爱则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一种过度管制。”

爱孩子,就要给他自由、宽容和欣赏;而不是管制、包办和批评。

全部满足孩子的要求,无疑是一种无度的溺爱,当他知道所有的结果都不需要努力,只要张口向人要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实现,只会变得失去努力和独立。

而且在本质上,全部满足的行为就是一场盛大的包办,因为你在满足孩子要求的同时,并没有带着爱去体会要求背后的东西——心理需求。

一切以大人意志为出发点的爱,都有违爱的原则。

而且孩子表面上被满足着,而心底的干涸却从未被给予养分。

我们只给孩子以启发和方向,并且接纳他一切的感受和情绪,至于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吧。

当我们充分认识到爱与溺爱的界限,那么在面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就能够更理性和合理的去沟通,能够更温情和体恤的去交谈。

也只有这样,才能既有限制的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又加强了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

爱真正的意义在于,我们也许并没有让孩子得到想要的结果,但却巧妙的抚平了他心灵的涟漪。

朋友琪琪说,每次带女儿去逛商场都像是打一场仗。

女儿喜欢各种各样的娃娃,家里堆积如山,但是看到了她还是要买。

这次又不例外,女儿在商场的玩具店又和父母开撕了。

女儿指着一个精美的粉色娃娃固执的要妈妈买。

琪琪开始很耐心的解释,家里已经很多了,这个和家里的差不多,没有必要买。

爸爸则等的不耐烦了,要拉着女儿出去。

女儿就像上足了发条的钟表,怎么都不肯有一丝让步,眼里含着泪,抱着妈妈的腿,一个劲的说“妈妈,我就是喜欢这个!”

琪琪没办法了,只好把手机淘宝打开,拿给女儿看:“你看网上便宜很多,妈妈去网上给你买吧!”

终于,女儿不情愿的被爸爸妈妈齐心协力拉走了。

她和我抱怨了好几次类似的事情。

有一天抽空,我们长谈了好久。

终于,很多道理领悟通了。

孩子是真的需要那么多类似的娃娃吗?

并不是的。

也许,她的内心缺乏安全感,觉得爸爸妈妈陪伴的时间不够。

  父母如何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2

春节前的一天,天气还好,彼时也没有任何疫情的风吹草动,我如往昔一般正常带小宝外出散步。

一个小男孩正在对自己的妈妈怒目相斥:“你不给我买这个,我就把你的手机摔了!”

小男孩的妈妈却笑着说:“买,买,买,你是我的乖儿子,你要了妈妈就会买。刚才只是觉得咱家里已经有了两个这种玩具了啊!不过你喜欢咱就买!来,亲一口!”

小男孩转而灿烂的笑,踮着脚尖亲了妈妈一口。母子二人去买玩具了。

忽然想起这个场景,是因为如今天天呆在家中,小宝的脾气有些渐长。

昨天姥姥让他吃饭,他却跑来跑去的就是不吃,一会儿说热,一会儿说不饿,一会儿又说不好吃。

姥姥准备喂他的时候,我却告诉小宝,“你现在可以不吃饭,只不过不到晚餐时间,也没有任何东西吃。你确定现在不吃,就可以不吃了。”

小宝当时坚持不吃,到了半下午却是又哭又闹,想要吃零食、想要吃饭、想要出去玩……

虽然觉得孩子困在家中也这么久了,的确是需要一个宣泄口,但是我们已经约定好的事情,也不能随便就不作数啊!

于是,我坚持搂着他,企图安抚他,但依旧坚持之前的约定。因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孩子来讲,有原则的规则和成长,对他的未来,才是真正有帮助的。

当然,当天晚上,小宝自己津津有味的吃饭,并且不断地夸饭菜的香味。我想他以后都会珍惜吧!

【“爱”与“溺爱”有本质区别】

“爱”与“溺爱”,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两种不同的结果罢了。

第一种“爱”,是规则、是分寸、是彼此尊重;

第二种“溺爱”,是盲目、是任性、是披着“爱”的外衣,自私的占有和控制。

不是吗?

爱的'本质是要给孩子自由、宽容和欣赏。给孩子自由,就是让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机会,不怕犯错误,并且有能力尝试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所以,家长更要学会适当的“放手”:在每一件具体事务面前,不要控制,要引导;不要怀疑,要相信;不要插手,要接纳。

而溺爱的本质则是管制、包办和批评。更多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权利,迫使孩子失去独立性。怕孩子犯错误,凡事就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爱”是不能放纵,“溺爱”却是毫无底线】

教育孩子,到底是该树立权威,建立规则,还是强调民主、平等?往往是很多家长比较困惑的问题。

其实,这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什么矛盾。因为权威并不意味着专横,规矩也不是束缚孩子的武器。

无论是民主型的家庭,还是权威型的家庭,规则都是必须建立的。就像孩子必须知道过马路要一看二慢三通过一样,对睡觉、看电视、做作业,以及在某些场合必须遵守的礼仪等,都应该有一定的规定。

规则让孩子感到安全,因为规则让生活有一个固定的结构,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是有章可循的。当他逐渐自觉地遵循这些原则的时候,他不但不会感觉束缚,反而能获得最大的自由。

给孩子在有规则的前提下,最大的自由、宽容和安全,才是真的“爱”。

而“溺爱”,父母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事无巨细地包办代替,孩子最典型的表现是“眼里没活儿”。

自己生活空间乱糟糟的,从不知道整理;地板上有水,也不愿意去拖一拖;看爸爸妈妈忙的团团转,自己依旧悠然自得的游手好闲……

偏偏孩子不自知,而家长则不断的自我安慰:“孩子不愿干就算了,把成绩弄好就行”“现在懒点就懒点吧,长大就好了”……

但实际上,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最早就是通过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因所谓的“爱”而不让孩子参与家务,那孩子的责任感和同理心就得不到健康发展,越长大越不好管教。

假期在家,让孩子适当的动起来,参与家务活,参与到对家庭的贡献中来吧!

【“爱”是相互尊重,“溺爱”是变相控制】

父母之爱,要为之计深远,要尊重孩子的成长发展规律,学会等待成长,而不盲目违背规律。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知道不提前透支孩子的能量,遵循孩子每个阶段所要发展的东西,不拔苗助长,让孩子不断地体验到成功、快乐,得到认可、肯定。

对孩子自身来说,人生是一个长跑,不是靠速度,是要靠耐力。静待花开,是一种为人父母的涵养,也是对孩子成长的一种尊重。

“溺爱”就像一种捷径,让孩子在早期可以通过自己的哭闹、耍赖等方法,得到一种“不劳而获”的快乐。从而更加依赖于父母,只想坐享其成,却不愿付出辛苦努力。

而父母,则更多的担心孩子是否会受到伤害,是否做不好一件事,而毫无根据的战战兢兢,盲目的帮助孩子,导致孩子除了依赖,毫无自信。

“溺爱之患”,往往体现在人生长跑的中段,但却让人悔不当初,毫无退路可言。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未来孩子长成什么样,都取决于父母当下种的种子而决定的。因此,父母要有眼光,看得远一点,不仅要看到孩子的今天,还要看到孩子的未来。

“溺爱”不是“爱”,为人父母要知道如何权衡,用真正的“爱”来陪伴孩子吧

《父母如何区分爱与溺爱的界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